编者按:蒋睿凝,中共党员,1929cc威尼斯2020级德语班本科生。本科期间连续6学期专业排名第一,德语专业四级成绩全国并列第三。先后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班长、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获1929cc威尼斯校长奖(综合)、国家奖学金、全国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政府奖学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学生、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外研社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山东赛区三等奖、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各类奖项50余次,参与主持多个科研项目、资政报告撰写工作。现推荐免试至同济大学1929cc威尼斯国别与区域研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枯坐在电脑前想了一个小时如何定义在山大的四年,不经意间抬眼看到高中作业上的姓名贴和周庆安老师的《超越有形疆界》摆在一起,好像就是过去和未来的隐喻。或许,在这里的四年,就是过去和未来的交叠,而过去和未来的所有,又构成了我们自己。
人是流动的
人是流动的,总能在想不到的地方望见未预料的风景,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成为了不同的自己。大一寒假懵懂间完成了一份近两万字的调研报告《社会语言学和站名优化视角下的公共交通站名分析(以济南市为例)》。尽管这份报告在现在的我看来,不管是幼稚的量化分析方法还是糟糕的学术规范,都很难拿出台面,但是幸得公交集团负责人员的重视,也为后来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和资政报告撰写工作打下基础。大三学年,通过更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学术训练,我凭借计算传播学领域的论文《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德国主流媒体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分析——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为例》获得全国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一等奖。过去我很少想到我会觉得外语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现在的我感谢过去走过那么多尝试之路。
由此,我也慢慢领悟语言并不是只有朗读背诵,作为社会发展的见证,作为科学与哲学的交叉,它能够生发出无限可能。我逐渐发现,通过我所涉猎的计量语言学,我们可以探索自然语言协同发展的规律,进而窥见人类认知发展在语言上留下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大规模语料库和数据分析都给予了语言研究者对语言进行科学观测的可能性。而我最终选择的研究方向——国别区域研究则期望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全面人才。以语言为经由,我希望通过学科交叉研究能够以我之所学致力于国家所需的地方,为中外人文交流和我国的大国外交事业做贡献。
在数据中窥见世界
除却宏伟的愿景,细微之处的真实所见让我对外语专业有着更微观的真实感受。在之前的学习中,我自认为是一个对数据比较敏感的学生,而在外语专业的学习中,我也感受到了这种精确科学的魅力。数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语言复杂度的表征;复杂网络不仅是关系的集合,更是媒体话语建构的方式;极值、方差、p值不仅是统计学上的维度,更是语言发展进化过程中留下的痕迹。通过数字的组合,我似乎能够若隐若现地摸到语言的样子,似乎能够感知到,作为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语言在不断运动着,时刻变化着。
幸而有大学四年的学习,我明白了语言学不是学习语言,而是关于语言的学问,语言学也不仅仅是关于语言的学问,而是一窥语言和社会互动发展的钥匙。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政治学、传播学和研究方法相关的书籍,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广阔天地中探索学科间的相同和相异性。很幸运本科期间有时间、有能力也有意愿在学科斑斓的天地中来回穿梭,这可能是难得的可以不带明确目的地进行阅读和感悟的空间。当然,也要感谢山大外院,精彩的讲座和课程为这样的一段旅程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在人文中触摸温度
学习外文专业或者是人文专业最大的比较优势,我认为是感受温度的能力。如果说数据的天地是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那么唯有更深入的感受这个世界,才能让我们成为有更深入地、更贴近实际的想法的青年学生。如果数据的魅力在于对于“过去”的实时可见的“掌握感”的话,人文的意义就在于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感知力。它仿佛在我们疑问该往何处去的时候,给予我们些许指引。
描述语言演化的皮奥特洛夫斯基-阿尔特曼定律认为“所有语言变化都是新老形式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化的人和自然语言有着相似之处,我们都始终处于历史和未来的交点,被外界影响也影响着外界,但不论是不是被影响的部分,都构成了处于未来起点的我们自己。而处于当下谈过去好坏的意义,不如仅仅带上曾经所有的故事,准备在明天与新的事情产生交互作用,让所有的纽带都构成我们自己。